大学生化妆就不怕耽误学习吗?
来源:本站日期:2020-06-06 04:26:11 浏览:
原标题:大学生化妆就不怕耽误学习吗?
之前我们讨论了“颜值”对找工作和收入的作用,那么先天已注定,后天怎么办?化妆说这个时候就该我来救场了。
但是你小时候是不是经常听人说:爱打扮的女生学习都不太好?上了大学才发现,多的是比我美还比我学习好的大佬……不过想想,也很正常,毕竟她们连“下图中哪一个涂的是YSL12?”这种堪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终极问题都能三秒答出,何况只是几个数字、几行概念呢?
(你能一眼看出哪一个是YSL12吗?)
可以看到,在知乎上,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惑。
那么,化妆真的会影响学习成绩吗?如果会,又是怎么影响的呢?
1、有多少大学女生化妆呢?
在大学里,化妆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但大学女生中究竟有多少人保持高中状态继续“素面朝天”,又有多少同学在舍友对镜“涂涂抹抹”的潮流环境下也纷纷加入化妆大流呢?
精确地统计这个数据是挺困难的。据“2009年中国城市女性消费状况报告”显示, 87. 4%的女大学生有化妆品消费支出;其中67. 5%的女大学生认为护肤及化妆品的使用可以提高自信,体现自身魅力和品味。随着年级段上升,保持不化妆的人变得少之又少,在女大学生群体内部,有26. 9%的大一大二低年级女生认为化妆等面部消费可有可无,但只有8. 5%的大三大四高年级女生这么认为(朱月婷,2016)。
我们对某985高校大二到大四的本科女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收集了100多份有效问卷,结果表明 69.6%的女生已经会化妆,同时随着年级的增长,会化妆人数的比例也在上升(如图1所示)。到大四不会化妆的女生反而成为“另类”。
图1 大二,大三,大四女生的化妆比例
2、化妆究竟是否会影响学习成绩?可能通过哪些途径影响学习成绩?
传统上来说,大家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化妆会影响成绩。化妆毕竟会挤占一部分学习时间,同时对外表的过份关注也会分散学生对学业的专注,给学业带来负面影响。另外,一部分学生也会因为学业上的落后,索性把更多精力放在化妆和打扮上,从而获得社交或者其他方面的成就感。
然而在几乎所有女大学生都会化点妆的今天,化妆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完全可能翻转。化妆也可能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对成绩带来正向影响。首先,化妆的女生更注重外表形象,从体态、外形、体重方面均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和控制,自控能力较强。其次,化妆体现出了女生个体审美观的提高,反映的是女生对于自己未来的期望,和对自我发展的追求。换言之,对自己未来期望值较高的女生,除了在外表投入较多,在学习方面也会花费更多精力。第三,化妆的女生更“社会”。在“颜值加分”下,社会交往圈子更大,化妆带来的外表加分帮助其获得更广的社会支持,能够得到更多的学习等方面的帮助。最后,在物质资本方面,学习化妆较早、投入较多的女生可能家庭条件较好,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教育基础较优,成绩也更好。
值得注意的是,化妆对成绩的可能影响并不一定构成直接因果作用,更多是通过混淆作用和中介机制实现的。
在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化妆和不化妆的学生中,成绩处于年级10%的比例非常接近。也就是说化妆并不会影响最优秀的那部分学生。而相对来说,平时不化妆的学生成绩排名前30%的比例要更高一点(见图2)。然而这种差异性的结果并不完全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 化妆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已经明显变弱了。
图2:化妆与学习成绩 (注:专业排名在前10%的人数比例在25%左右的原因是,调查对象都是女生,大学女生成绩普遍比男生好)
那么除了学习成绩,化妆与自控能力、自我期望、社会支持这些影响学业成就的因素之间是否有关系呢?比较图3可以发现,女大学生 化妆与否与对自我的控制和个人的学习期望关联也不大。化妆与不化妆的女生只会在社会的支持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相对来说化妆的女生,社交也更加活跃。
图3:化妆与自我控制、学习期望和社会支持程度
问卷调查的结果似乎说明化妆与否与学习动力和学习结果的联系越发模糊。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深度访谈,来进一步了解女大学生的化妆动机与化妆行为带来的影响。
3、女生为什么化妆?
(1). 父母教育与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访谈中,我们惊讶地发现部分受访者化妆最初的动因是父母的直接鼓励或间接受到家庭环境影响。
“潜移默化,家里的女性都化妆,这在家族里是必修课吧。早熟是我家族里女性的标志性特点之一,所以家里的接受度很高。”
“因为我妈妈给了我一个粉底液。”
“父母的要求下,在高三结束后的暑假开始,虽然母亲并不经常化妆,但是父亲是个"外貌协会"。
强调家庭环境的影响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力补充。在社会化的主体中,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被认为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一个人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我们将化妆视为当今大学女生社会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其动因不仅是进入大学后,面临新的社会环境,适应新的社交需要,而且会受到家庭环境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也不仅局限于家庭经济条件为化妆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还在于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在个人社会化中的重要影响。此外,我们发现受访者中受到家庭环境影响开始化妆的女生相对而言开始化妆的时间较早,有的在中学阶段就开始接触化妆。
(2). 作为一项适应社交需要的技能
大学,作为许多人学习生涯的重要阶段,又与之前的中学学习生活有着诸多区别,例如个性更为解放、家长和老师的管束力更小等。面对进入大学后拓展丰富的社交圈,有些女生选择将化妆作为一项技能来适应较正式场合的社交需要。而觉得目前还没必要化妆的受访者也认为如果未来职场上有需要,化妆也是一项必备的技能。
(3). 适应个人提升外在形象的需要
其中一个受访者在讲述化妆动机时,除了提到因为进入大学后身边很多同学都在化妆之外(受一定的从众心理影响),还提到她认为化妆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看。女大学生通过化妆的手段提升个人外在形象、美化视觉感受,这种行为选择表现了其自我期望提升的需要。
4、化妆带来了哪些影响?
(1). 化妆与学习时间
在通常的观念中,化妆会占用部分原本用于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并且学习化妆会关注一些美妆账号、购买化妆品、提升自身的化妆技能也会占用一定学习精力。类似“她那么爱化妆,成绩肯定不好的”偏见主要也是基于这样的假设。而在我们的访谈中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化妆并没有占用学习的时间。
“化妆并不会占用学习时间吗,因为我觉得化妆你每天最多也就几十分钟吧,你那个时间也不见得就在学习吧。就是我觉得学习时间,因为我不是一个特别自律的人,对我来说,本来就不是每天固定的。如果说我化妆占用了时间,我就会从别的地方补,就不会说从几点到几点去学习啊,就是比较灵活。如果不化妆,我也会玩啊。”
“如果是普通化妆的话,并没有,还是护肤时间花费的更多。而且如果是看哔哩哔哩学化妆这类事情的话,即使不看这类视频也会看其他的。”
以上两位受访者均认为化妆并不会占用本应用于学习的时间,相反化妆本身就是娱乐休息的一部分,对学习时间并没有影响;即使不用于化妆也可能用于其他的休闲活动。
“化妆其实也不会分散太多精力的。我觉得开始学会化妆不代表你会一直很关注自己的形象。这点时间和精力对于学习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你熟练了以后这几乎成为了生活里的习惯,就像你不会觉得刷牙洗脸占用你的学习时间。”
同时对于一些经常化妆的女生来说,化妆已经是一种生活习惯,并不会耗费其它的精力来分散学习投入。
(2). 化妆对社交的影响
根据社会资本理论,化妆带来的社交上的优越性能帮助学生更获得更充足的学习资源。然而在我们的访谈中却发现化妆与社交的关系也变得没有想象中那么明确。
“社交方面可能会多遭受点别人异样的目光吧。学习时间也是,习惯化妆之后只要出门就会化妆,上课的时候大家都素颜,就我化了眼线口红,有一点点不合群。”
“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对于社交方面的帮助,主要还是看个人的气质、性格问题啦,在化妆的时候并没有感觉自己更受欢迎什么,另一个舍友虽然也化妆但是比较可爱,就比较受欢迎。”
上面的两个访谈都表明了化妆对于社交面的拓展可能不总是有显著积极的影响。个人的内在性格可能更为关键。
(3). 化妆对学习积极程度的影响
学习的成功,不仅与智力因素有关,而且也与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态度、兴趣、意志等,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发动机和调节器,在学习活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这些因素直接体现为学习的积极性(王云海,武丹丹,2006)。一个学习积极性较高的人,通常学习成绩也会较优异。而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化妆在现实中更多起到了“带来一个好心情”的作用,而好心情是否会带来课堂参与的增多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检验。
“我会觉得,我得配得起这个妆!美好的一天就开始了。化妆是个标志性的,会让我想要出去学习,而不是呆在寝室不想干事。这种仪式感会带到生活中,让我很有动力,感觉心情好,很提精神。”
“最大的影响就是能让自己的心情变好,其他的好像也没什么。”
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近些年来化妆在女大学中间越发普遍。随着年级的增长,化妆的女生越来越多,化妆也逐渐成为大学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是大学生
从青少年转变为成人的一种符号性仪式。化妆的普遍化使得化妆行为与学习动机、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果之间的联系不再明确。化妆本身也逐渐褪去传统的“污名”,成为女大学生彰显自我、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的一种方式。除了受到同辈的影响,家庭也逐渐成为鼓励和推动女大学生化妆的一股重要力量。更加让人欣喜的是,与传统女性化妆主要为了取悦异性相比,如今的女大学生更在意的是化妆为自身带来的自信与愉悦感。
参考文献:
[1]郝大海,朱月婷.顺应与抗争:当代女大学生化妆意义研究[J].青年研究,2016(06):69-78
[2]王云海, 武丹丹, 李峰. 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研究与对策分析[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46
本期作者:袁典琪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本科生
黄语嫣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本科生
吴蓓蕾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本科生
责任编辑:李 婷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副教授
图文编辑:何 璇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副教授
稿件首发于“严肃的人口学八卦”微信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严肃的人口学八卦”、作者名以及“发自澎湃新闻湃客频道”。转载和合作事宜请联系yansurenkou8gua@163.com
责任编辑: